乾清宫中,老朱与李节、朱允熥三人相对而坐,现在老朱已经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讲了一遍,这时又闭上眼睛休息,而朱允熥则眉头紧皱的坐在那里,脑子里也正在消化着老朱讲的这些信息。
坐在旁边的李节也同样陷入到沉思之中,对于儒家,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厌恶和反感,甚至他还觉得儒家在许多方面相当的有积极意义。
然而很可惜,再美好的东西掌握在人的手中,就可能会被染上一层功利的色彩,现在有太多的人打着儒家的旗号,投入到争名夺利的争斗之中。
当然也有一部分儒生,可能真的是胸怀天下之人,而且也能提出一些十分有用的建议和想法,比如限制君权这方面,儒家做的其它并没有错,皇权如果不受任何的限制,必然会导致不可控制的后果,比如老朱几乎重立了华夏,但因为绝对的权力,也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。
李节也同样想过限制君权,但是遇到老朱这种皇帝,这种想法根本不现实,老朱不但能力强,威望高,而且性格也极为霸道,如果有人敢动他手中的权力,胡惟庸和李善长就是他们的榜样,李节可不想用脖子试试老朱的刀快不快?
所以在李节的打算中,限制君权这件事可以做,但必须等老朱去世之后,这样后来的皇帝没有老朱的威望与能力,就只能借助大臣的力量管理国家,到时再想办法限制君权也不迟。
另外限制君权可以,但却不能像原来历史上的儒生那样,明朝的党争几乎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,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限制君权的原因,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权力,而这些权力又像是诱饵一样,诱使这帮儒生们在朝堂上斗来斗去,除了消耗国力之外,根本没有任何的益处。
在李节的设想之中,与其说是限制君权,其实应该说是将君权拆分开来,然后划分清楚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界限,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,治理一个国家的难度也直线上升,除了老朱这种非人类外,其它皇帝几乎不可能只靠自己一人的能力来治理国家。
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与君权相对应的相权就会得到加强,当然所谓的相权并不是仅指宰相的权力,而是所有大臣共有的权力,而且这个权力与君权一样,都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和限制,否则同样会无序扩张。
至于如何限制和平衡君权与相权,李节暂时还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,后世的一些制度也许能给他一些参考,但想要照搬过来也根本不可能,毕竟各国的情况不一样,同时也受时代的限制,所以有些方面必须要重新考虑。
就在这时,朱允熥也终于从沉思中清醒过来,只见他抬起头看了看老朱和李节,随后这才艰难的开口道:“皇爷爷,您和姐夫的想法我也十分认同,不过我有一个问题,儒家早已经在各地扎下牢固的根基,若是动了他们,岂不是会引得天下动荡吗?”
“允熥你有这方面的顾虑,说明你的确长大了,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,不过对此你也不必太过担心,李节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计划!”老朱这时再次一笑道,说着也是一指李节,示意他来讲那个推广教育的计划。
李节也看出老朱的确累了,于是也没有推辞,当即开口道:“允熥你对求真书院也十分熟悉,所以我也就不多做解释了,简单来说,我的这个计划就是瞒天过海……”
李节从推广公学开始讲起,并且点明自己的用意,明面上公学只是为了推广教育,给底层百姓妹一个出路,但实际上却是为日后替换科举做准备,整个计划需要耗时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,可能需要李节和朱允熥花上一辈子的时间来完成。
朱允熥听着李节讲述的这个计划,眼中也慢慢的多了几分光彩,特别是当听到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,就是以吏转官取代科举,而吏转官的的本质,其实还是以政绩说话,而想要成为小吏,就要通过一定的考试,这些考试不同于科举,不再考那些无用的诗词文章,而是以各种自然科学为基础。
对于自然科学,朱允熥比任何人都更加熟悉,他深知这些东西对朝廷的重要性,比如户部的官员,就得精通各种计算与统筹,而工部的官员,同样也需要各种自然科学做为基础,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胜任自己的官职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出现许多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。
甚至朱允熥也联想到了武学,做为术业有专攻的代表,武学应该是最先建立起来的专业学校,毕竟武将的能力代表着军队的战斗力,而军队则是国家稳定的基石。
现在李节提出的这些自然科学,其实也可以像求真书院内部那样进行细分,比如划分出工学、算学、医学等等,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入需要的职位,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用处。
当然现在提这些可能还有点早,但朱允熥却已经看到了这些远景,事实上求真书院已经有一些例子出现,比如不少书院毕业的学生,都会进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,而且大都表现出相当出色的能力,只是这些人进入官场的还是少数。
“允熥你觉得怎么样?”李节讲完了整个计划之后,这才向发愣的朱允熥问道。
“好!很好!若是这个计划能够成功,那我大明的国力将远超现在!”朱允熥十分兴奋的叫道。
“允熥,你现在知道朕为何册封你为皇太孙了吧?”老朱这时也终于开口道。
“孙儿明白,请皇爷爷放心,孙儿必定不负皇爷爷所托!”朱允熥也立刻站起来道,他不但明白了老朱的用意,而且还知道为何父亲不在这里了,以他对朱标的了解,恐怕对方根本不会同意这个计划。
第四百七十七章 权力的限制与平衡